“老兵”,一个光荣的群体,曾远离故土,戍守边疆,怀揣一颗拳拳之心,为人类的解放,抛头颅、洒热血,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。
曾经的中国,山河破碎,生灵涂炭。如今,硝烟散去,和平安康。“老兵”,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字和一个个苦难的记忆。
在我身边,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家,每当看到战争影片,看到大阅兵从眼前走过,总是激动的泪花流淌下来,仿佛战争的画面就在昨天。记忆已深深地烙印在这位老人家的心里。
追忆七十年前的那一段峥嵘岁月,一次次烽火硝烟,一次次惊心动魄,为了和平,热血抛洒,为了解放,赤胆忠心。70年前的披荆斩棘,70年前的风雨兼程。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民族独立、国家富强、百姓安居乐业,中华儿女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。
老兵心路 这位老人名叫郭宪桥(原名郭献巧),1925年出生,山东省单县城关公社李半村大队陈李庄人,今年94周岁,现住在黑龙江省虎林市东方红林业局一个小林场。那里有一个群山环绕、四季分明、青山绿水、炊烟袅袅,安静淡然的小村庄。浓浓的黑土地滋养着老一辈人,新一辈人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简朴平淡的生活,却让老人家乐不思蜀。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,但仍能独立生活。种点小菜、山上寻宝、还能编筐编篮,军人的坚强、朴实本色,在血液中汩汩流淌。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他的孩子和周围的人。他说我能活下来已是万幸,我要好好享受生活。 老兵心路 那是1942年,当年17岁的郭宪桥,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,参加了部队。至今他还记得当年的连长叫胡彦田,战友刘举,刘红,小丁等人,当时他们经常在一起编蒲包支援前线,常常手上左一道,右一道的划痕,但在那个年代,这点小伤怎比上国家的安危。每天像上了发条一样,不停的工作,小小年龄就已磨练出钢铁意志。 老兵心路 每次老人家给孩子们讲抗战的经历,老人都把自己轻描淡写地讲过去,在儿女们的追问下,老人更多的讲着战友的名字,希望孩子们帮忙找一下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许多证件都丢失了,又因生病离开了队伍,多年来与战友们联系起来就很困难了, 老兵心路 后来一家人去了东北,这一呆就是一辈子。这桩心愿在老人心里沉甸甸地住了下来,北大荒成了老人家第二个战场。油油的黑土地上,吼着抬木者的号子,建设家乡的热情在汗水中飞扬。老人家说:“我有使不完的劲,七十年的风风雨雨,七十年的沧桑巨变,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,我什么都赶上了,我是幸运者。”看到老人幸福的微笑总挂在脸上,儿女们领悟到老人家一路走过来的艰辛,这是用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,所以老人家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。
老人唯一放不下的,就是在烽火战场上结识的战友们:“你们在哪儿?你们还健在吗?我想你们呀!”每当这时,老人家的泪水就止不住流下来。年轻时战斗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,他常常和儿女们念叨,非常想念当年的战友。女儿说:老人家总是自豪地说:“我曾经也是一名光荣的军人呀”
1944年郭宪桥随部队一直在荡山大队打游击,一次,在汤庄沈屯与国民党88师作战中,由当时大队长赵世昌,政委王欣带领下,他们拼死抢救出很多伤员,却在这次战斗中,有两名战友被敌人打散,一个刘传艺,另一位在黑夜打扫战场时发现了战友李红义,大高个,人长得很帅,被敌人大卸八块。郭宪桥看在眼里,难过极了,怒火中烧,心想一定要给他报仇。在荡山游击战中抓获两个活的敌人,上交给了班长荣木森,荣木森又把敌人当活口上交给了连长边广生,做为领导的副连长刘海臣,指导员王文华,开会时表扬了郭宪桥,授予郭宪桥为战斗英雄称号,郭宪桥把奖品牙膏,肥皂等拿在手里,心里荣耀油然而生,为国而战,为保卫家乡,我们需要勇敢、机智。在1949年八月的一天,郭宪桥正在站岗,国民党敌人的一个小分队,被郭宪桥一个人打跑。回来后,连长李德生、大队长赵世昌表扬了郭宪桥,他们说胜利了,一定要给郭宪桥记一功呢。
淮海战役期间,郭宪桥主要负责后方支援前线,在荡山北西城关庙收公粮,负责运送军响、衣服、帽子等,后来郭宪桥从封县调到单县,在单县两周后调到曹训府油集。在曹州招兵买马一一增编,当时的队伍扩编,成为一个师。南下五班的大个子参谋长带兵南下,郭被增编到第五兵团17军66师司令部警卫连,现河南省商丘,从诸鳌火车站上火车到安徽蚌埠稍做停顿了三天,又坐火车到南京江北浦口休整了一个星期。然后一路直奔长江口,下了火车顺着长江往上走,到青阳县,一路上,边打边走,边走边打,有的人在行军路上都能睡着。到处尸横遍野,饿极了,渴极了,地上的水不管三七二十一,捧起来就喝,拣到东西就吃。从青阳县出发,到归水县,在东门外,突然郭宪桥天昏地转,两眼发绿,便一头栽倒,就不醒人事了,第二天连拉带吐浑身软绵绵,这才意识到,可能是吃了死人坑里的水和不干净的食物了,后来怎么上了船,又怎么被别人带走,都不知晓了。
天黑下来,他们把郭宪桥抬到大渡口30里地的小镇上,在那里住了下来,病情愈加重了,一天休克好几次,多亏老乡的照顾,命总算救下来了,可是掉队了。在姓高的老乡家慢慢养病,稍有点好转,被送回到了老家。母亲找医生给瞧病,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亩高粱地。郭宪桥老人回忆说:当时真想再回到部队去,可是身体已不允许。当地的乡长陈竞钿就让郭宪桥在家养病,就这样,郭宪桥离开了部队。
我们从老人身上看到了乐观和坚强,他对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。尊敬的老兵,向您致敬!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-
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-
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-
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-
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-
7*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推荐样音
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
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提交成功
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,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
你也可以注册,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,在线接单配音。(7 X 24小时主播接单)